鍾劍華 – 檔案或消失 暴動事實還是事實

《蘋果日報》2017-04-25   作者︰鍾劍華 

文章摘要︰

資深傳媒工作者羅恩惠女士幾年之前開始有探索六七暴動的構思,據知原本也是基於對當時參與暴動而背負了罪名的少年犯的關懷。這一個出發點原本應該是十分符合要漂白六七暴動的有心人胃口的。但隨着她對事件的探索及接觸到不同的人物,除了發現有關政府檔案無緣無故消失,也警覺到有力量要把六七暴動的事實扭曲。

Continue reading “鍾劍華 – 檔案或消失 暴動事實還是事實”

安徒:文革香江.夢魘中國

《端》2016-05-19   作者︰安徒 

文章摘要︰

因為香港存在着規模不小的一個「愛國左派」陣營,在商貿、文化、教育和社會組織各方面都舉足輕重。這些「左派」組織受中共指揮,在左搖右擺的路線鬥爭底下,不時有人會因跟不上形勢而犯錯。中英為香港前途談判期間,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(港澳辦)副主任李後就指中共在香港工作總結出三次「左傾」錯誤。其中最重要的錯誤就是1967年的「反英抗暴」事件,很明顯它的「錯誤」在於破壞了戰後中共與英國在香港合謀協力維持殖民現狀的政策。這政策名之為「長期打算,充分利用」

(圖片來源:端傳媒)

Continue reading “安徒:文革香江.夢魘中國”

家明雜感:《消失的檔案》還看六七

《明報》2017-04-02   作者︰家明 

文章摘要︰
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, 《消失》對事實的考證認真,可見羅恩惠花了不少時間爬梳資料、比對報道的版本。像5 月11 日的東九龍騷亂,有13 歲少年(陳光山)被亂石擊中斃命。後來左報竟把死者的名字、死因及死亡的日期全改掉,為的固然是抹黑港英,以便政治動員。

《消失》訪問了前中共地下黨員梁慕嫻,她當年受小說《青春之歌》感染對政治運動充滿熱情,但1967 年8 月商台DJ 林彬被燒死,左報慶祝成功「鋤奸」令她大惑不解,為何有些人的生命對我們可貴,有些卻不值一文?羅恩惠在映後談說,梁慕嫻的訪問他們拍了兩天,第二天是梁自己提出的。梁提出要在鏡頭跟前向香港人道歉。能有這樣的覺悟不容易。

Continue reading “家明雜感:《消失的檔案》還看六七”

李怡︰六七探源

《蘋果日報》 2017年3月14、15及17日 撰文: 李怡
文章摘要﹕

……不過,倘若說文革導致六七動亂的話,仍然未觸及暴動的意識形態基礎。大陸的文革發動有社會對當權者不滿的社會意識基礎;香港六七的發動沒有這基礎,然而,左派群眾的思想意識形態中,長期被灌注濃濃的「反帝愛國」意識,「反帝」主要是反美帝英帝,「愛國」實際上就是「愛黨」。這是六七發動的思想基礎。

2017年3月8日,《消失的檔案》於中文大學博群電影節首映。

Continue reading “李怡︰六七探源”

《消失的檔案》 豐富多面

《立場新聞》  2017年3月14日  撰文﹕石琪
文章摘要﹕

重提 1967 年香港左派暴動的新紀錄片《消失的檔案》,日前在中文大學邵逸夫堂正式首映。由於盛傳本港沒有影院願意放映,香港國際電影節也不接納此片,反而格外引起好奇和關注。當晚我去看了,人頭湧湧,過千座位爆滿,除了大學生,亦有很多資深及知名人士前往觀看。

現場朋友說,這麼熱鬧,還好過正規小影院。據報此片將於學院和社區陸續放映,現已安排的場次都預售滿座。聞說首映前已映了幾次,門票十分搶手。其實《消失的檔案》題材固然重要,但畢竟是前朝舊事,如果沒有被院商和電影節拒絕放映,未必成為「熱門」話題。

中大博群電影節相片

Continue reading “《消失的檔案》 豐富多面”

六七暴動與恐怖主義

《明報》 2017年3月12日  撰文: 程翔
文章摘要﹕

發生在50年前的「六七暴動」,可說是開創了「城市恐怖主義」(urban terrorism)的先河。在西方,「城市恐怖主義」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(Isaac Asimov)在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。他在預言人類社會將會遭到的各類天災人禍時,就認為將會出現「城市恐怖主義」。他把分析和見解寫進了《災變的選擇》(A Choice of Catastrophes)一書裏,在1979年出版。

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陳明銶教授是最早提出六七暴動是「城市恐怖主義」的人(註1)。2000年特區政府頒大紫荊勳章給香港工聯會前會長楊光,陳明銶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就指出這一點,他認為特區政府嘉獎楊光,給社會發出了一個非常錯誤的信息,等於為恐怖主義張目。

從現代社會對「恐怖主義」的定義來看,50年前的暴動就是恐怖主義活動。

原文鏈接

 

50年前暴動日子彷似今天

《眾新聞》 2017年3月9日 撰文: 楊健興
文章摘要︰

50年前,英殖民地管治呈現不少政治、經濟和民生問題,民怨沸騰 ,社會並不平靜;國共兩黨角力在香港延續,小島政治局面錯綜複雜;1966年出現「天星小輪」事件,毛澤東吹響文革號角,中共在港組織策動,左派號召郡眾進行鬥爭;1967年香港爆發暴動、反抗英殖民地統治,警民對峙嚴重,警方被指將抗議者活生生打死,部分群眾指是警察「打死人」在先,不應怪抗爭者在警署外放土製炸彈,以暴易暴有理,不應將所有發現和爆發的土製炸彈,都算進左派的頭上。

Continue reading “50年前暴動日子彷似今天”

追查六七暴動:羅恩惠的「墓碑式」堅持(全文)

《香港01》 2017年2月25日  撰文: 趙鍾維
文章摘要︰

羅:羅恩惠 岑:岑建勳
岑:你對六七暴動如何受國內文化大革命的極左路線影響,甚至是受其推動才爆發的這些歷史背景,在此之前是欠缺認識的嗎?你起初是想做少年犯,但因為發現檔案消失,再擴大調查範圍。過程中經歷了數個階段,是什麼促使你繼續前進?

羅:第一年開始研究時曾問過不少資深行家。他們聽到我要做六七暴動,反應都是「嘩,這樣厭惡性的題目你也碰。」說到「六七」,大家先會想起「炸彈」,再想起「林彬」。不少香港人討厭談「六七」,不是因討厭政治,只是認為當時左派中人的手段過於污穢。有舊同事與我關係較好、合作甚多,他直言:「我與『左仔』沒有接觸,不想碰這些題材。」但是,只要老人家願意說,我們就須聆聽、記錄、查證。當開始採訪參與六七暴動的左派高層、工人與學生,我發現我是在追趕時間。我曾訪問過的杜葉錫恩、被擄往大陸拘押的(時任高級警務督察)Frank Knight、(時任政府新聞處助理總監)Peter Moss身邊提供照片的同事,都已過身。不只老一輩,連何楓【注3】的女兒何曉明也患癌去世了。那段時間我常出入醫院、出席喪禮,就感到要快點做。

吳荻舟的「六七筆記」:吳荻舟是港澳聯合辦公室組長,向周恩來秘書匯報情況。筆記記錄辦公室由5月26日至8月8日的會議重點,包括阻止700打甘蔗刀付運香港,對了解六七暴動非常重要。

Continue reading “追查六七暴動:羅恩惠的「墓碑式」堅持(全文)”

羅恩惠追查六七暴動的「墓碑式」堅持

《香港01》 2017年2月17日   撰文: 趙鍾維
文章摘要︰

今年是六七暴動50周年。「流世光陰半百年」間,歷事者多先歸黃泉,尚存者自難免感慨「半江惆悵卻回船」,但更為堪憂者,是記錄這段香港「分水嶺」歷史的檔案,正逐漸無聲消逝於我城之中。資深媒體人羅恩惠想追本溯源,卻發現許多關於六七暴動的檔案消失無蹤。檔案,是歷史的憑證,也是記憶的依存。《消失的檔案》公播在即,《香港01》邀約羅導演於「01空間」試播,並與本報社長岑建勳先生交流對六七暴動的看法,同時也為《香港01》開啟「六七系列報道」先聲。


Continue reading “羅恩惠追查六七暴動的「墓碑式」堅持”

【人物專訪-羅恩惠】四年追蹤六七暴動歷史真相

《明周》 2017年2月2日  作者﹕蘇美智
文章摘要﹕

六七有不同講法 – 同情弱者,風險指數最低,也最容易贏得掌聲;如果既寫弱者的窘、也寫弱者的盲,兩面不是人,事情便變得複雜;要是你不甘於此,再批判當年操盤的權力,無疑踩界了;至於批判舊事不特止,還把舊事結連今日的政治暴力……

只有傻人,才願意蹚這樣的渾水。 Continue reading “【人物專訪-羅恩惠】四年追蹤六七暴動歷史真相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