鍾劍華 – 檔案或消失 暴動事實還是事實

《蘋果日報》2017-04-25   作者︰鍾劍華 

文章摘要︰

資深傳媒工作者羅恩惠女士幾年之前開始有探索六七暴動的構思,據知原本也是基於對當時參與暴動而背負了罪名的少年犯的關懷。這一個出發點原本應該是十分符合要漂白六七暴動的有心人胃口的。但隨着她對事件的探索及接觸到不同的人物,除了發現有關政府檔案無緣無故消失,也警覺到有力量要把六七暴動的事實扭曲。

Continue reading “鍾劍華 – 檔案或消失 暴動事實還是事實”

家明雜感:《消失的檔案》還看六七

《明報》2017-04-02   作者︰家明 

文章摘要︰
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, 《消失》對事實的考證認真,可見羅恩惠花了不少時間爬梳資料、比對報道的版本。像5 月11 日的東九龍騷亂,有13 歲少年(陳光山)被亂石擊中斃命。後來左報竟把死者的名字、死因及死亡的日期全改掉,為的固然是抹黑港英,以便政治動員。

《消失》訪問了前中共地下黨員梁慕嫻,她當年受小說《青春之歌》感染對政治運動充滿熱情,但1967 年8 月商台DJ 林彬被燒死,左報慶祝成功「鋤奸」令她大惑不解,為何有些人的生命對我們可貴,有些卻不值一文?羅恩惠在映後談說,梁慕嫻的訪問他們拍了兩天,第二天是梁自己提出的。梁提出要在鏡頭跟前向香港人道歉。能有這樣的覺悟不容易。

Continue reading “家明雜感:《消失的檔案》還看六七”

李怡︰六七探源

《蘋果日報》 2017年3月14、15及17日 撰文: 李怡
文章摘要﹕

……不過,倘若說文革導致六七動亂的話,仍然未觸及暴動的意識形態基礎。大陸的文革發動有社會對當權者不滿的社會意識基礎;香港六七的發動沒有這基礎,然而,左派群眾的思想意識形態中,長期被灌注濃濃的「反帝愛國」意識,「反帝」主要是反美帝英帝,「愛國」實際上就是「愛黨」。這是六七發動的思想基礎。

2017年3月8日,《消失的檔案》於中文大學博群電影節首映。

Continue reading “李怡︰六七探源”

《消失的檔案》 豐富多面

《立場新聞》  2017年3月14日  撰文﹕石琪
文章摘要﹕

重提 1967 年香港左派暴動的新紀錄片《消失的檔案》,日前在中文大學邵逸夫堂正式首映。由於盛傳本港沒有影院願意放映,香港國際電影節也不接納此片,反而格外引起好奇和關注。當晚我去看了,人頭湧湧,過千座位爆滿,除了大學生,亦有很多資深及知名人士前往觀看。

現場朋友說,這麼熱鬧,還好過正規小影院。據報此片將於學院和社區陸續放映,現已安排的場次都預售滿座。聞說首映前已映了幾次,門票十分搶手。其實《消失的檔案》題材固然重要,但畢竟是前朝舊事,如果沒有被院商和電影節拒絕放映,未必成為「熱門」話題。

中大博群電影節相片

Continue reading “《消失的檔案》 豐富多面”

50年前暴動日子彷似今天

《眾新聞》 2017年3月9日 撰文: 楊健興
文章摘要︰

50年前,英殖民地管治呈現不少政治、經濟和民生問題,民怨沸騰 ,社會並不平靜;國共兩黨角力在香港延續,小島政治局面錯綜複雜;1966年出現「天星小輪」事件,毛澤東吹響文革號角,中共在港組織策動,左派號召郡眾進行鬥爭;1967年香港爆發暴動、反抗英殖民地統治,警民對峙嚴重,警方被指將抗議者活生生打死,部分群眾指是警察「打死人」在先,不應怪抗爭者在警署外放土製炸彈,以暴易暴有理,不應將所有發現和爆發的土製炸彈,都算進左派的頭上。

Continue reading “50年前暴動日子彷似今天”

消失的檔案

《明報》副刊 2017年1月31日 作者﹕區家麟

這齣紀錄片奇特之處,是很多人談論,但大家不知道哪裏放映。導演羅恩惠窮四年之力,重塑六七暴動歷史,製成紀錄片《消失的檔案》。這種題材,今時今日想在電影院公開放映,天真了。

從1967至2017,整整五十年,問題未解決,紀錄片最觸動我有兩處。半世紀後,仍挖掘到新的史料,當年在北京,負責匯報香港情况、與總理周恩來溝通的吳荻舟,留下了一本工作筆記,記錄了鮮為人知的轉折,當年周恩來批准撥出千多萬元給港澳工委作鬥爭經費;極左鬥爭最激烈時,中資公司曾運來七百打甘蔗刀及槍支,準備大幹一場,幸得吳荻舟阻止;這位香港恩人,後來因反對極左路線受批鬥。 Continue reading “消失的檔案”

星期日現場﹕缺失的歷史 – 如何面對下一代?

《明報》副刊  2017年1月15日  作者﹕梁仲禮
文章摘要﹕

Peter Moss 當年任職政府新聞處,曾帶隊拍攝暴動新聞片

……羅恩惠說,她在拍攝過程中,找到1967年於政府新聞署任職助理總監的Peter Moss,對方指自己在暴動中帶着攝製隊四出拍攝新聞片,再存放到政府檔案室。這些影片現在到了哪裏?

……前檔案處處長朱福強憶起的這件往事,也許可以提供一個參考︰「那時候曹廣榮,即新聞處之上的行政司,有天下令要銷毁這些捲軸,因為覺得無用又佔位置。那時新聞處入面一個英國官員,向當時仍然叫歷史檔案處的我們通風報信,問我們要不要這些檔案,我們當然搶着要。」該名英國官員,就是Peter Moss:「所以你說六七暴動那些,很可能是我們搶救回來之前,已經不知道去了哪裏。」

Continue reading “星期日現場﹕缺失的歷史 – 如何面對下一代?”

浮現的檔案 、消失的檔案

《明報》副刊       2017年1月3日    作者﹕鍾劍華(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)
文章摘要﹕

今天左派集團及相關人士卻統一口徑,把六七暴動說成是要還撃殖民地政府的暴政。現在已經有人利用歷史檔案的空白,為歷史事實作出新的詮釋。不但不再去談那個當時受到高度讚揚的「地下鋤奸隊」,還要把上述這兩件事(林彬案及清華街炸死小姊弟案)說成是「無頭公案」,還找來曾經對六七事件作過研究的傳媒工作者,毫無根據卻言之鑿鑿地說事件是港英政府「插贓嫁禍」。
……
政府一方面說要重視歷史,要把歷史科列為初中課程的必修科目。但另一方面,特區政府卻不願意制定完善的檔案法,讓社會可以更合理更嚴格地保存歷史檔案,說明了特區政府所謂的重視歷史,只是葉公好龍。

原文鏈接

拯救消失的檔案 六七50年真相重構

《蘋果日報》 2016年12月24日  作者﹕冼麗婷
文章摘要﹕

「每天都是準備去死,每天都準備去死,準備去為一個很崇高的目標去死,其實根本不知道甚麼叫崇高,甚麼都不知道。」嚴浩在新聞紀錄片導演兼監製羅恩惠製作的《消失的檔案》裏,以六七暴動學生參與者身份受訪。當年十四歲想死是浪漫的,現在快六十五歲,回望五十似水流年,一切都變成問號,「為何不向我們交代一聲呢?我們做錯了甚麼?」

羅恩惠88年開始在香港電台電視部拍攝紀錄片,曾任無綫《星期日檔案》首席編輯,移民溫哥華期間曾任加拿大新時代電視助理新聞總監。她2012年開始搜集資料、研讀及採訪,鐵心要用聲音影像再重塑六七歷史,讓老去的人、老去的城巿,正視五十年前發生的事情,不讓它混淆了今天,也不讓今天的人隨意改變他們。


Continue reading “拯救消失的檔案 六七50年真相重構”